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 页机构概况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科学传播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构概况 > 院士专家
 
    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介绍
    2010-09-25 | 编辑: | 【 】【打印】【关闭

      于贵瑞 研究员(1959-),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亚洲通量网(AsiaFlux)副主席。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和《资源科学》编委。主要从事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生态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重大国际合作A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主持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为推动我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生态系统样带平台建设和研究、以及生态信息科学和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0余篇、CSCD收录230余篇,同行引用3600余次,其中SCI引用13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23[主编11部、参编12];获软件登记著作权8项,申请发明专利7[已授权4]。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排名第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排名第一),“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排名第一),环境保护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排名第一),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优质专用高产高效粳稻新品种选育”(排名第三)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邵明安 研究员(1956-),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水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研究中心委员。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副主编,担任Acta Geologica Sinica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土壤学报》、《中国科学》等编委。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课题、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项目。主要从事土壤物理和生态水文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土壤水动力学和生态系统物质运移的理论探讨,以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统体(SPAC)中水分运动、养分运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对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300余篇,SCI收录130余篇,总引11600余次,SCI引用1400余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半干旱地区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与技术”(排名第二),“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排名第五);省部级奖励: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个人荣誉奖:1999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10余项。 

      郭大立 研究员(1971-),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担任《Journal of Ecology》、《Elementa: Science of the Anthropocene》、《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杂志的编委,《New Phytologist》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刊物的顾问。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根系-土壤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基础专项课题、科技部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主持创建了地下生物学专项研究网络平台,为推动我国地下生态系统网络平台建设和研究、以及生态信息科学和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36篇、CSCD收录14篇,同行引用892次,其中SCI引用526次。 

      孙晓敏 研究员(1957-),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地理资源所科技平台建设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技术顾问。主要从事生态系统地表通量观测、定量实验遥感技术和尺度转换研究,在新型观测仪器的研制和观测系统的建立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中科院重大项目课题、基金委面上项目、所领域前沿等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1997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排名第五)201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排名第七) 

      李胜功 研究员(1965-),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亚洲通量观测网执委会副主席、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亚太区域(ILTER-EAP)科学委员会主席、GCP北京办公室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担任《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中国沙漠》和《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理生态学。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CSCD收录40余篇,SCI引用600余次;参加编辑出版专著9部。 

      徐明 研究员(1964-),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2013),回国前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现任《The Open Environmental Journal》和《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编委。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尤其是能量、水分、碳和氮在土壤、植被和大气间的交换;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的综合(多尺度)观测、模拟与管理。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课题、TNC国际合作项目、环保部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论文SCI引用2000余次,H指数20 

      欧阳竹 研究员 (1961-),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常委、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专家组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研究水、肥、光、热等要素的调控原理,建立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技术体系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和课题、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其中SCI收录32篇、CSCD收录90篇,同行引用579次,其中SCI引用183次;出版学术专著1[主编1];获软件登记1项,发明专利1项。2009年荣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3) 

      欧阳华 研究员(1958-),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担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和《资源科学》编委,以及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高寒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评价、流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课题、科技部基础性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90篇,CSCD 收录70篇;译著1部,参编著作3部。1996年荣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排名第五)200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绍强 研究员(1972-),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碳收支模拟、碳通量尺度扩展以及碳循环数据-模型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科技部973计划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等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4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收录14篇,CSCD收录46篇。近五年同行引用800多次,其中SCI引用450次;参写专著3部;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2001年荣获START(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组织)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荣获中科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2002年、2005年荣获START(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组织)奖学金。 

      何洪林 研究员 (1971-),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生态信息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数据融合研究。先后主持院先导专项课题1项,院信息化项目1项,院方向性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科技部973项目专题1项、野外台站基金1项,重大水专项专题1项,微软资助云计算课题1项。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3部;获得国家标准1项,软件著作权13项。2011年和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排名第5和第9),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排名第2),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称号。 

      刘健 研究员(1960-),博士,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IEMP)创始人,现任IEMP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副局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任,国际山地中心(ICIMOD)环境计划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气候变化适应计划主任。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网络的监测、研究、示范和政策支撑;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评估和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是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方法;农业与农村发展,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管理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 

      于秀波 研究员(1965-),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秘书长,CERN综合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和《湿地科学与管理》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管理政策方面的研究,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管理、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政策等。主持和参加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收录10篇,CSCD收录39篇,同行引用477次,其中SCI引用53次;出版学术专著22部[主编9/参编13部];获软件登记2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 

     张扬建 研究员(1976-),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农业生态站副站长,地理资源所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遥感和生态模型为研究手段,结合地面调查,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监测和模拟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海外合作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题等科研项目。在PNAS等主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篇;出版著作三部。2013荣获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荣获九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牛书丽 研究员(1975-),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Scientific Reports》、《Functional Ec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态学报》编委,《Ecosphere》专刊编委。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方面的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对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和联网实验数据进行区域整合分析及全球生态学研究。主持、基金委面上基金、基金委重大项目专题等多项研究课题。在生态学和植物学主流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182.2,被同行引用1127次,H指数20 

      王辉民 研究员(1967-),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站长,江西省生态学会、江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及效益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和专题、基金委面上项目、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专题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2013年荣获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 

      罗毅 研究员(1966-),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Journal of Arid Land》编委。主要从事流域水文学、生态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实验与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部署项目课题等多项研究工作,在水文过程理论方法、流域水文模型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22篇、CSCD收录53篇,同行引用1246次,其中SCI引用305次。 

      李发东 研究员(1972-),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副站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山地、农田和滨海生态系统之间的水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分配及其区域环境效应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子课题、中科院外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等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ISI数据库H指数为10SCI总引267次,国内总引804次,单篇最高引用110次。 

      张宪洲 研究员(1964-),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站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西藏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了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部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等研究项目,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西藏重大生态工程效果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45篇、CSCD收录40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2000年荣获青藏高原研究会青藏高原优秀科技青年奖,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先进个人奖。 

      石培礼 研究员 (1969-),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副站长。担任《植物生态学报》、《林业世界》和《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植物群落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专题、科技部973课题专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中组部、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在高海拔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高山树线形成机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收录28篇,参编学术专著5部。2007年荣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2年荣获中科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余成群 研究员 (1965-),学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副站长,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高原生态、西藏农牧业、西藏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STS项目群、国家重大星火计划和西藏重大科技专项等研究项目。主持创建了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西藏草业科学发展、西藏农区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出版学术专著3[参编3];获软件登记1项,发明专利1项。荣获西藏科学技术奖励3(其中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奖1(三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称号、2010年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国家科技部野外科技先进个人。 

      黄玫 副研究员(1968-),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模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科技部973项目专题、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等研究课题。开发了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升级的AVIM2与同类国际碳循环模式处于同一水平上。AVIM2作为我国地球系统模式BCC-CSM1的一个耦合模块,其对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模拟能力在IPCC5次评估报告所采用的地球系统模式中处于领先水平。利用AVIM2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成果曾受到《Nature》关注而在Nature China网上进行报道和评述。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收录15篇、CSCD收录3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2013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 

      宋明华 副研究员(1972-),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可桢”杰出青年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的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CSCD收录30余篇,同行引用186次,其中SCI引用109次。 

      徐兴良 副研究员(1972-),博士、硕士生导师。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编委。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氮素获取、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竞争、地上与地下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以及根际激发效应、稳定性同位素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科院人才项目2项。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44篇,CSCD收录36篇;近5年发表SCI论文27篇,总引用436次,他引369次。 

      温学发 副研究员(1975-),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亚洲通量网(AsiaFlux)指导委员会观察员。主要从事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水--氮循环过程与机理。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年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42篇,CSCD收录47篇,同行引用1506次,其中SCI引用613次;出版学术专著5[参编5];获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排名第10)”,中国生态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资源与生态环境人才专项和IHDP-IGBP-WCRP START第十四届奖学金等。 

      方华军 副研究员(1978-),博士、硕士生导师,地理资源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和稳定性同位素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所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科技部973项目专题(3)、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专题(3),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富集理论、土壤碳氮耦合循环及其对增氮的响应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8篇,其中SCI收录32篇、CSCD收录56篇,同行引用597次,其中SCI引用147次;发明专利1项。2004年获中科院刘永龄优秀奖(排名第1)2006年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奖(排名第1)2010年获CERN十佳青年优秀论文(排名第1)2012年获中科院王宽诚资源与环境人才专项奖(排名第1) 

      何念鹏 副研究员(1976-),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可桢”杰出青年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氮沉降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以内蒙古草地样带、青藏高寒草地样带和中国东部森林样带样带为对象,重点开展了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周转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973项目1项、科技支撑项目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28篇、CSCD收录33篇。200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排名第4) 

      高扬 副研究员(1981-),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生态水文、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围绕水文过程驱动生态系统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物学影响机制开展研究,揭示CNP迁移转化与水文耦合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并开展环境污染修复及其毒理学研究。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已发表论文60多篇,SCI收录31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50%以上为1区和2区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2.97 (2012),其中SCI引用74次。 

      胡中民 副研究员(1981-),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领域的科研工作。通过整合长期定位监测、样带考察、野外控制试验、模型模拟以及遥感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揭示气候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从而全面深入阐明气候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机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科技部“973”项目专题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20篇。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024 * 768 为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Copyright.20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100101 京ICP备05002858号